人物心语 一个人厉害不算什么,让更多年轻人掌握真本事,中国制造才有未来。
他是大国工匠的杰出代表,三十余年如一日扎根技术一线,以赤诚初心和精湛技艺攻克多项技术难关,为高端装备制造贡献了卓越力量。
他是创新攻坚的先锋旗手,勇于挑战技术极限,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,其创新实践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、海峡两岸职工创新金奖等多项荣誉。
三十余载春秋,他在工作岗位上书写着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。他就是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、全国技术能手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大国工匠人才——哈电集团设备维修域高技能专家张金柱。
破解“卡脖子”密码:让中国制造装上“中国心”
线圈制造装备是发电机制造的核心技术,国外对该项技术进行了长期的封锁与垄断。张金柱带领技师团队不断优化、改造、攻坚克难,突破了国外线圈智能制造设备的技术壁垒,为我国发电装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、冲顶世界之巅,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2018年,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——白鹤滩水电站进入关键建设阶段,其100万千瓦机组的定子线圈制造精度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级别。为保证项目顺利进行,张金柱带领团队一头扎进车间。他们把传统手工绕线改为数控编程控制,经过优化升级后的智能绕线机,生产精度达到精品标准,生产效率大幅提升。当白鹤滩首台机组在金沙江畔轰鸣发电时,张金柱自豪地说:“外国人做不到的,中国人做到了!”
三代1250兆瓦发电机定子线圈国产化,曾是困扰行业多年的难题。进口线圈不仅价格高昂,而且交货周期长。张金柱接到任务时,有人劝他不要接这个“烫手山芋”。他却说:“这是国之命脉,就算掉层皮也要啃下来。”他和团队成员把铺盖搬进工作室,完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,全力改造生产设备、试验装置等,最终实现了世界最先进的三代1250兆瓦发电机定子线圈国产化,不仅质量完全超越进口线圈,而且让每台发电机线圈成本降低了近千万元,为我国大型发电机组的国产化制造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与“洋设备”的较量:用匠心撬动技术霸权
进口高端线圈制造装备的技术维修长期受制于人。一次,一台进口包带机突然停机,外国专家诊断后认定是软件问题,要求支付18万元进行主机升级,且无法确定修复时间。面对紧迫的生产任务,张金柱没有等待,他查阅发黄的设备手册,逐行核对代码,最终发现是通信协议冲突导致程序崩溃。当他将重新编写的驱动导入设备,机器恢复了正常运转。外国厂商得知消息后,发来邮件询问技术细节,张金柱只回了一句:“中国工匠不靠‘买答案’解题。”
MI158型包带机曾是车间的“明星设备”,但2014年原生产厂家宣布该机型将停产并不再提供后续技术服务,这预示着曾经身价千万的设备也许有一天会因“心脏衰竭”而死。张金柱想着:“洋设备的‘心脏’,难道就不能换成中国造?”他带着团队进行逆向研发,没有技术资料,就从电路板上的元件反推逻辑;没有仿真环境,就自己搭建模拟电路。历时6个月,当自主改造的主机接入设备,屏幕上跳出中文的开机画面时,在场的老技师们眼眶都红了。外国厂商提出用重金购买此项改造技术,被张金柱婉拒:“这是中国工匠的‘专利’,不卖!”
匠魂传承:让更多“金柱子”撑起中国制造
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办人、技师们的“蓝领导师”,张金柱在不断攀登技术制高点的同时,更加注重技艺的传承。从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至今,张金柱培养出1名特级技师、12名高级技师,徒弟们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斩获多项大奖。“一个人厉害不算什么,让更多年轻人掌握真本事,中国制造才有未来。”
早期带徒弟,张金柱靠的是“手把手教、肩并肩干”,但在如今的工作室培训课堂里,既有传统的实操台,又有仿真系统,年轻的技师们可以在模拟环境中快速提升设备故障解决能力。张金柱带领团队,编制了3个不同层级的专业题库和11本图文并茂的专业书籍,多篇论文在国内主流期刊发表;他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完成的教学成果,荣获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从学徒工到大国工匠,张金柱用一生诠释了“择一事,终一生”的执着。他是破解技术封锁的“破壁者”,是挑战洋设备的“逆袭者”,更是匠心传承的“播种者”。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征程中,正是无数个像张金柱这样的工匠,用智慧和汗水浇筑着强国之基,才让“中国智造”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。(魏子添)








 官方微信
官方微信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