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四五”即将圆满收官。五年来,我们共同见证了国家发展的历史性跨越,也亲历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奋进历程。 为全面展现这段不平凡的时光,哈电机微讯推出“我的‘十四五’”专题栏目,聚焦不同岗位的哈电人奋斗故事,定格拼搏瞬间,凝聚奋进力量。
“死磕”电机技术,拼出自主创新路
张春莉 大电机研究所 电机技术研究室 高级主任师

“十四五”时期是我国围绕科技自立自强目标夯实科技强国根基的重要阶段,也是我与电机“死磕”的五年。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和公司“十四五”规划中都提到,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,集中优势攻关关键核心技术,这指引着我扎根科研一线,在图纸与数据间摸索,在试验与论证中攻坚,用五年坚守拼出电机技术的自主创新路。
入职以来,我累计斩获各级科技奖项50余项,参与6项国家课题,这些成果既是个人积累,更是“十四五”自主创新浪潮的缩影。那些密密麻麻的图纸、繁琐的参数计算,在我眼里都是破解电机“密码”的钥匙。
2017年,我参与丰宁变速抽蓄项目投标,彼时国外技术垄断,国内自主设计一片空白。我和同事泡在办公室,白天查资料、算数据,晚上头脑风暴,饿了啃面包、喝速溶咖啡。虽最终遗憾落标,但这份不甘让我暗下决心:“十四五”期间,必让中国自主变速电机站稳脚跟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加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水抽蓄机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。公司成了“第二个家”,跨专业同事各司其职,为参数选型争得面红耳赤,为微小突破欢呼雀跃。历经4年打磨,我们完成10兆瓦样机电磁方案设计,参数全部达标,为后续研发筑牢基础,践行了“十四五”协同创新的要求。
“十四五”中期,泰安二期、中洞等百兆瓦级可变速抽水蓄能项目启动。我牵头组织数十轮电磁方案论证,白天拆解系统逻辑,晚上优化方案,常常熬夜到凌晨。终于,我们构建起完整电磁设计方法,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设计软件,成功中标两大项目,助力中国变速电机技术取得关键进步。
如今,“十四五”收官在即,看着自主研发的电机已从图纸变为现实,成功落地,我满心自豪。这五年,我亲历了“科技自立自强”从蓝图变为可感知的现实。未来,我将继续带着热爱笃定前行,让中国电机“转”得更稳更快,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全部力量。
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,越走越有底气
邱利 水电分厂 重型工段 车工四班班长
6.5米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机台长
“十四五” 这五年,是国家大力扶持技能人才的黄金时期,也是我从普通操作者成长为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阶段。从国家顶层设计将高技能人才列为重点培养的战略人才,到企业推出以技能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,我们真切感受到“技高者多得”的时代红利,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我和团队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底气。
今天想起天台抽蓄项目的那场“硬仗”时,手心还会冒点汗。当时业主抛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:导水机构组装时,要留出4个导叶轴孔测量顶盖与底孔的同轴度,且控制在ф0.15毫米以内,后续3台机组直接省掉厂内预装。这可不是小事——预装工序繁琐,耗时长。要精准控制“头发丝级”的偏差,难度极大。
那段时间,车间里的温度计成了我们最关注的物件。为消除环境温度、量具精度带来的误差,我们专门等车间温度稳定后,采用同一套量具,逐个对顶盖16个轴孔位置度数据重新采集;取得直线距离数据后,我和同事们再趴在电脑前换算轴孔圆心角。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坐标线看得眼睛发花,算错一次就从头再来。
反复调试后,我们对顶盖轴孔位置度进行了精准的实配加工,未组装前测量的底环与顶盖对应轴孔的同轴度达到ф0.05毫米以内。首台导水机构组装后,经验收终于满足了ф0.15毫米要求。当业主在验收单上签字时,我摸着加工完的底环,第一次真切感受到 “技术能啃硬骨头”。
五年来,技术创新不只帮助我们 “啃硬骨头”,更助力日常加工中 “提效率”。
我们花了3年时间跟数控系统“死磕”,钻研模块化固定循环功能,把复杂的车削、切槽、铣丝工序,变成了简单的人机对话界面——以前编程要花大半天,现在只要输入加工参数,系统会自动生成程序,不仅提升了编程速度,还减少了人为失误。
当徒弟也能靠这个功能完成复杂零件加工时,他兴奋地说:“师傅,这技术太好用了吧!” 看着他的样子,我想起自己刚入行时的生涩,也更明白创新不只是技术突破,更是把复杂的工艺变简单,让技能传承更便捷。







官方微信
